3月28日,浙江大学幼儿园西溪分园的美工室内墨香袅袅,大班幼儿手握毛笔,屏息凝神地在宣纸上勾勒出古老的文字轮廓,这里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——由西溪分园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联合策划的“文字演变小课堂”活动。
活动伊始,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代表以生动有趣的讲解,带领孩子们追溯汉字源流。通过对比“犬”与“豕”、“羊”与“牛”等象形文字的形态差异,孩子们发现:古人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动物特征,如“犬”字翘起的尾巴与“豕”字下垂的短尾,生动展现了先民观察自然的智慧。“原来文字是画出来的!”一名幼儿兴奋地喊道,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
随后的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。“猜字游戏”中,孩子们通过文字轮廓联想动物形象,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;书写体验环节,他们模仿古人执笔蘸墨,在宣纸上郑重写下人生第一个甲骨文字。笔尖轻触纸面的刹那,墨迹晕染开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一颗颗浸润传统文化的童心。“此次活动以‘玩中学’的形式,让孩子们在辨别字体、体验书写中感受汉字魅力,也为他们的书写能力发展打下基础。”活动负责人说。
本学期,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团队将深入走进西溪分园,以“宋画中的文字与动物”为主题开展系列课程,通过赏析名画、探究题跋文字变迁等,引导幼儿感知中华文明脉络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