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璐老师通过案例的展示,带着老师们重温了“筷子”主题中的一系列活动,通过逐层递进的研修环节,引发了老师们的深入思考。

研修环节一:画出行进路线图
全体教师在充分了解了主题内容之后,分成了三组进行讨论。组内成员畅所欲言,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,互相分享,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在讨论中,各组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主题行进路线图。



第一组教师以一辆小火车的形式展现路线图,从看、画、用、玩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。同时还罗列了“筷子”的每一个活动内容。

第二组教师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现,首先确认了幼儿的兴趣点、已有经验,通过感知、表达表现和运用展开,在活动的最后,还不忘渗透使用筷子的礼仪。

第三组教师以开汽车进站的形式展现,她们发现该活动以幼儿的视觉开始,看一看、闻一闻、用一用;第二站听觉的筷子音乐会;第三站自己用手,装饰、设计;第四站擂台赛,比一比勺子和筷子到底哪个方便;第五站玩转筷子,又回归了第一站中的用一用。

最后谢璐老师对案列做了总结:第一从眼出发,“筷子博物馆”里有各种各样的筷子、选出最心仪的筷子、闻一闻筷子、用筷子夹物、了解筷子的历史。第二从听出发,筷子打击乐、筷子舞。第三从美出发,设计筷子和装饰筷子。第四从生活出发,打鸡蛋和夹面条。第五从游戏和学习出发,筷子测量、筷子运球、筷子垒高和投箸。





研修环节二:分析《筷子》活动推进的因素

分析案例,找到推动每个活动向前的推手是什么?在筷子的活动中,幼儿觉得幼儿园的筷子和家里的不一样,老师引导幼儿回家将不一样的筷子带来,接着幼儿开始探索筷子的不同材质,可以敲打出不同的声音,最后搭建时发现筷子的大用处。幼儿的每一次发现、每一次的探索、教师观察到幼儿的一个个兴趣点并且组织针对性的活动,都能使主题进入一个新的台阶。所以活动的推手可以是幼儿自己,也可以是老师,两者是相互依存,相互推动的关系。
研修环节三:选取节点,再优化



案例中的5个节点,每组的老师们选择2个节点再优化。第三次的头脑风暴,组内的老师们更多地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、可操作等方面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活动,优化现有的课程内容。第一组的老师们认为可以加入挑筷子的游戏,或者科学实验,了解筷子在水里的折射内容。第二组的老师觉得可以利用筷子制作一些会动的人偶或者动物,孩子们可以自己操作又能融入到语言区。第三组的老师们认为在勺子和筷子打擂台的问题上,可以制作表格,让孩子们根据当天的饭菜记录自己选择的用餐工具:勺子或筷子,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,来进行总结,这样孩子就能更深入地进行一场勺子和筷子哪个更方便的探究活动。
本次的教研让老师们收获满满,通过这次生活主题活动的研讨,每位老师对主题审议,开展和行进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。
来源:钱江分园 作者: 方建兰 编辑:
时间: 2018-12-11 14:58:33
时间: 2018-12-11 14:58:33